产品目录
联系方式
联系人:业务部
电话:0773-2747168
邮箱:service@gelanhydraulic.com
分析: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利润率整体孱弱 |
编辑:桂林镭康激光有限公司 字号:大 中 小 |
摘要:分析: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利润率整体孱弱 |
生意社10月18日讯 “到2020年,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或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。”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在第64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表示。 “近年来尤其近5年来,国内医疗器械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,但国内生产企业多小散乱的局面仍未有根本性改变。”与会专家如是评价。 据了解,2002~2004年,国家利用国债资金投入35个医疗器械项目,总数达3亿元;2006~2008年,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计划、"863"计划在医疗器械领域投入科研经费约2.7亿元。《医药经济报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多数业内人士认为,国家还应继续加大对医疗器械产业的投资力度,为缩小与国际的差距营造一个规范、健康的产业发展环境。 本土强势品牌稀缺 数据显示,截至2008年底,全国实际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3141家;其中,一类医械有3368家,二类医械有7533家,三类医械有2240家。除了少数高端医疗器械以外,国内基本可以生产所需的绝大多数医疗器械。 然而,“中国品牌医疗设备及企业太少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所长陈亚珠如是感叹。 目前,各国医疗器械大公司都盯住中国市场,在中国本土建立起营销、生产、研发基地,实现了全球本土化、本土全球化战略。GE、西门子、飞利浦等品牌已经占据我国数字化医疗设备80%以上的市场规模。 陈亚珠以医用分析仪器为例列举了一些数字:在单台价格高于10万元的领域,进口生化分析仪占国内总装机容量的99%;进口免疫分析仪占国内总装机容量的100%;进口血液分析仪占国内总装机容量的100%;而即使是该类产品中低于10万元的品规,进口产品仍占有8成以上的装机容量。 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,今年上半年,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额达到35.15亿美元,对植入式矫形器械、核磁共振成像装置、X线诊断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的进口增长明显。核磁共振成像装置、X射线断层检查仪等进口均超过1亿美元,进口额以两位数增幅在上升。 同期,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为65.73亿美元,但在出口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,外资和合资企业就有7家。从整个出口企业的构成看,外资和合资企业是国内医疗器械出口的主力军。而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仍以“药棉纱布绷带”、“针具、导管、插管”、“按摩器具”等低技术含量、低价格产品出口为主。 国产品低端化的诟病 “国外大型跨国企业可以拿出利润的一小部分来投入研发,而国内企业本身只有‘一碗水’,一个产品研发要把大半碗水花掉,这怎么可能?”关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落后的原因,陈亚珠用了一个反问句来回答。 “净利润过低,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大型高端设备研发。而没有高端设备的支撑,则很难带来高利润。”业内人士表示,产品低端、同质化严重导致医疗器械企业利润低下的主要原因。 实际上,净利润低已是目前国内医疗器械公司的通病,即使是已经上市的一些医疗器械公司也不例外。 根据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披露的数据,阳普医疗去年净利润率为19%,爱尔眼科为15%。而在中小板上市的鱼跃医疗、九安医疗以及科华恒盛也只分别达到19%、12%和15%;整体净利润率均小于20%。 记者在第64届国际医械博览会展会现场看到,某国产200mA 的DR(直接数字化X射线影像系统)打出了“39.8万元起”的标语。据了解,万东、东软、中科美仑、鱼跃、安健、蓝韵、恒瑞美联、普朗、新华等大小不一的十几家国内企业均推出了DR,随配置不同价格在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,而进口DR价格约为300万~400万元。 作为高端医疗器械,DR如此迅速地百花齐放让业内人士惊讶,但他们对此仍怀着谨慎的态度:“推出一个新产品,过不了多久,很快就有很多进入者,价格也随之很快被拉下去了。” 1万亿如何实现 尽管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存在未形成规模效益、外企市场垄断、高新技术壁垒等劣势,但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政府支持力度的增加,仍可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创造有利机会。 卫生部科教司司长何维表示,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包括医疗器械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,将之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来培育和发展,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目前应该将低端产品生产规模化、集约化,在中端产品上走技术加市场战略的路线,而对高端产品则选择产学研联盟、军民融合路线,或可后发制人。 基于目前国内医疗器械2000亿元左右的市场规模,王宏广认为,要达到1万亿的产业理想仍需要多方面努力。 王宏广由此建议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将发展重点放在预防保健类、诊断检测类、治疗手术类、康复类、医药信息类等方面,同时,应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,这可分三步走—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,到2015年力争总产值5000亿元;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,到2020年产业达到1万亿;第三步则为持续发展阶段。 “最大的问题是体制。”陈亚珠认为国内医疗产业落后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体制。政府如今应当以帮助解决问题的态度,加大对医疗器械自主创新的支持,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也应转变观念,分清各自的职责,以实现双赢。 |
上一条:卫生部将制定基药使用管理办法 | 下一条:发展蒸汽疏水阀为大势所趋 |